当然,这场历史悲剧的根源,确实要追溯到汉武帝本人。让我帮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和描写:
---
一提起汉武帝对抗匈奴,我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总是卫青和霍去病的辉煌战绩。他们屡次出征,把匈奴漠南地区打得几乎无王庭存在,为汉朝边疆带来了久违的安宁与稳定。
然而,卫青和霍去病相继去世后,汉匈之间的冲突却丝毫未曾停息。到了汉武帝晚年,他与匈奴的战争依然频频爆发,但战果却远不及早年那般辉煌。尤其是在“巫蛊之祸”发生后,汉军经历了一次惨痛的失败,7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令汉武帝痛心疾首。
这场惨败本不该如此惨烈,而其中最直接的责任,恐怕要归咎于汉武帝自身的决策。
我们有理由推测,汉武帝将李广利视作卫青和霍去病之后,最值得重用的将领。李广利的妹妹,就是那位美若天仙的李夫人,她是由平阳公主献给汉武帝的。李夫人的入宫经历与当年卫子夫的故事颇为相似,或许平阳公主希望再造一个卫子夫的传奇。
展开剩余87%李夫人虽然早逝,但她在汉武帝心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汉武帝不仅将她的画像悬挂在甘泉宫,甚至为了能再见她一面,还特地请来术士为她招魂,显露出深沉的感情。
正因如此,汉武帝对李夫人的兄弟李广利格外器重。李广利由此脱颖而出,成为汉武帝后期最为倚重的将领。这种重用亲族的做法,与当年汉武帝重用卫子夫家族成员卫青和霍去病不谋而合。
但李广利的军事才能远不及卫青、霍去病。他的处子战役是在担任贰师将军时,带兵攻打西域的小国大宛。李广利率领数万人马,翻越千里大漠,经过两次艰苦战斗,付出了惨重伤亡后,才勉强攻下大宛。
随后,汉武帝又派他出征匈奴,可能寄望他能重现卫霍当年的辉煌。李广利与匈奴军队多次交锋,战况你来我往,胜败交替,但双方谁也没能占据压倒性优势。
这在汉武帝晚年与匈奴的战事中,算是比较理想的成绩了。李广利至少能与匈奴抗衡,不像其他将军那样轻易被击溃或毫无战果。
征和三年,也就是“巫蛊之祸”后一年,匈奴再次侵犯边境,入侵五原和酒泉,掠夺杀戮汉民甚多。两地守军迎敌,均遭惨败,守将双双战死。
汉武帝大怒,命李广利率7万大军出征,誓要重创匈奴,捍卫边疆。
除了李广利,御史大夫商丘成带领3万兵马,重合侯莽通率4万多人,分两路夹击。
匈奴闻汉军出塞,迅速转移民众,严阵以待。
商丘成和莽通皆获得小胜,虽无大捷,但也算凯旋而归。
李广利则与匈奴右大都尉及逃汉归匈、被重用的卫律交锋。他并未亲自带领主力,只派属国骑兵两千出战,却连连击退敌军,乘胜追击直逼范夫人城。
正当战局一片顺利时,李广利却突接长安传来噩耗——他的全家被汉武帝拘禁入狱。
李广利全家入狱,缘起他与宰相刘屈氂之间的秘密约定。
刘屈氂,汉景帝之孙,汉武帝刘彻的侄子,出身显赫。他的父亲中山靖王刘胜,更是名门望族,子孙众多。刘屈氂和李广利还是亲家,李广利的女儿嫁给了刘屈氂的儿子。
巫蛊之祸后,卫太子刘据被杀,汉武帝迟迟未立新太子。李广利和刘屈氂认为,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刘髆极有可能成为继承人。
李广利出征前,刘屈氂为他设宴送行,护送他至长安城外渭桥。
李广利当面向刘屈氂表示:请多向陛下进言,促成昌邑王即位。若昌邑王继位,你的地位将无忧无虑。
刘屈氂答应了。
李广利因此放心出征,未料留守长安的刘屈氂却陷入困境。
刘屈氂近期频频遭汉武帝责难,妻子心生怨气,竟找巫师在祭祀时诅咒皇帝。
而刘屈氂、李广利为促昌邑王登基,也曾在祭祀时私下祷告。
这些秘密,被内者令郭穣密告汉武帝。
在西汉,巫蛊之术与私下祷告皇帝不利,向来被视为大逆不道。巫蛊之祸的惨烈教训仍历历在目。
汉武帝对这些诅咒之事极为敏感,尤其卫太子被害后,他坚决禁止任何人干预立储大事。愤怒之下,汉武帝将刘屈氂腰斩,妻儿尽皆斩首。
消息波及李广利,年迈的汉武帝竟无视前线李广利手握重兵,狠下决心将李广利全家囚禁。
噩耗传至前线,李广利如遭雷击,内心煎熬不已。既忧家人安危,又恐自己若归长安难逃厄运。
部下建议他投降匈奴,以保性命。李广利却深知,一旦投降,家人恐难幸免。
反复挣扎后,他作出了孤注一掷的决定:手握7万大军,要寻找匈奴主力一战,立功赎罪,换取家人一线生机。
李广利率军北上,来到郅居水河畔,却发现匈奴军队已撤退。
为立大功,他派出两万轻骑渡河深入匈奴腹地,终于遇上左贤王军队。
激战之后,汉军大获全胜,匈奴军死伤惨重,左贤王亲将被斩杀。
李广利不满足,命令继续追击。
身边将士看出李广利急躁不安,担忧其冒进必生祸端,商议要将其扣押逼退兵。
李广利觉察后,果断斩杀阴谋者,军心动荡,不得不率军撤退至燕然山边。
李广利大军先是冲锋陷阵,随后仓皇撤退,这一切被匈奴单于尽收眼底。
匈奴单于见汉军疲态尽显,遂率5万骑兵夜袭汉军。
双方厮杀激烈,死伤惨重,互无胜负。
夜晚,双方休战。匈奴单于趁夜派人挖掘深濠沟于汉军前方,随后又从后方发起奇袭。
李广利心绪紊乱,指挥失控,汉军士气崩溃,士兵纷纷退回营地,却纷纷坠入濠沟,陷入混乱。
7万大军因此全军覆没。
无力回天的李广利,最终选择投降匈奴。
此败讯传回长安,汉武帝怒火中烧,斩杀李广利全族。
李广利最初不愿投降,因担忧家人安全,但连番激战后仍被逼上绝路,既失家人又亡军威。
虽惨败,匈奴单于对降汉人向来重用,李陵投降后还娶匈奴单于之女。李广利同样受宠,也娶了单于女儿。
然而,李广利的待遇引来一人忌恨——卫律。
卫律为匈奴人,父亲归汉,他本人在汉成长,与李广利之兄李延年交好。李延年曾推荐卫律于汉武帝。
李延年因三弟李季淫乱宫廷而被株连处死,卫律担忧自身安全,遂重返匈奴。
卫律见李广利虽后投降,却获单于厚待,心生嫉恨,谋划陷害。
一年后,机会降临。匈奴单于母亲病重,单于请巫师祷告。卫律贿赂巫师,谎称这是前任单于灵魂显怒,誓杀李广利。
单于信以为真,将李广利处死。
李广利辗转曲折,付出惨重代价,既未保全家人,亦未保全自身。
这场惨败,固然源于李广利急躁冒进与指挥失误,但根本原因仍在汉武帝。
明知李广利带兵前线奋战,却将其全家囚禁,汉武帝的苛刻无情使无一人能心存侥幸。
李广利试图通过立功换取家人性命,急躁冒险,是人之常情。
当时汉朝亦面临另一危机:李广利若挥军入关造反,或携7万兵力投靠匈奴,势必为汉朝带来巨大威胁。
无论如何,汉武帝此时将李广利全家收押,实属失策。
无人能在这种局面下安然束手就擒,甘心回长安接受惩罚。
汉武帝先宠幸李广利这个庸将,后逼其孤注一掷,成就惨败,这才是历史悲剧的根源。
你觉得呢?
---
这样改写的版本,保持了内容的完整和深度,也增加了更多细节和情绪刻画,你觉得怎么样?需要我帮你调整风格或者加点什么吗?
发布于:天津市益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