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高中生宝子们,还有辛苦陪考的家长们,大家好哇!今天咱来唠唠高中生高考焦虑该咋开导。
你知道吗,高考前的焦虑啊,就像青春期的叛逆一样,明明心里想着要冷静,可那心跳啊,就跟失控的鼓点似的,哐哐直跳。有些孩子盯着倒计时牌发呆,笔尖在草稿纸上都戳出小坑了;还有些半夜突然惊醒,背了三遍的公式一下子就变成乱码了。这可不是孩子软弱,这就是大脑在超负荷运转时拉响的“过载警报”。咱们别老跟孩子说“别紧张”,得跟他们说:“我懂你手心为啥出汗。”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三个“非典型”解压法,让压力变“轻”。第一个,给焦虑写封“分手信”。把“我考不上大学就完了”改成“这次考试只是人生的一次小测试,我的价值不取决于分数”。用笔把心里那些抽象的恐惧写下来,然后把纸条撕碎,这感觉就像撕开乌云见到阳光一样爽。第二个,制造“五感安全岛”。耳机里循环放着白噪音,掌心攥着薄荷糖,书桌摆上可爱的多肉植物。用触觉、嗅觉、视觉这些温柔的信号,告诉大脑:“此刻是安全的,你可以暂停冲刺。”第三个,把复习变成“闯关游戏”。用便利贴贴满知识点,每攻克一个就撕下来折成纸飞机。当书桌从“战场”变成“游乐场”,压力自然就变成跃动的音符啦。
家长们也别闲着,要从“监工”变成“后勤部长”。第一,晚餐时间弹性化。允许孩子偶尔点个外卖,或者一起做顿“黑暗料理”。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可比催促孩子“快去复习”要治愈多了。第二,散步比谈心更有效。别老问孩子“今天复习得咋样”,而是说:“走,去河滨吹吹风。”在这沉默的陪伴里,焦虑就像柳絮一样,被风一吹就散了。第三,准备“应急锦囊”。提前在孩子书包里放好润喉糖、暖宝宝,再放上一张手写卡片,上面写着:“你已经很棒了,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观众。”
展开剩余49%咱们还得帮孩子重构认知,考试是“试金石”,不是“判决书”。当孩子说“我必须考进前十”时,咱可以反问:“如果满分是100分,你现在有60分的准备,那40分的未知,难道不正是成长的空间吗?”用“可能性思维”替代“完美主义”,焦虑就会从紧箍咒变成弹簧,压力越大,反弹的力度就越强。
最后啊,咱要告诉孩子们,高考就像一场马拉松,跑到终点的人未必是冠军,但冠军一定跑到了终点。那些在考场上颤抖的手写下的每一道题,都是未来面对人生挑战时的底气。记住,考完那天撕掉的试卷,会变成人生相册里最特别的一页。
真的是,高考焦虑可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青春必经的季风。当咱们用幽默化解沉重,用创意对抗枯燥,用理解替代说教,那些焦虑的阴霾,终将化作照亮未来的星光。毕竟,人生这场大戏,高考只是其中一幕,而主角,永远是你自己!大家都加油哇!
主讲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心理咨询师、高级中学心理学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具有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背景。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青少年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自闭、多动与抽动症及其他心理障碍丰富的个案经验。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机网瘾、厌学、恋爱问题、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为(长程陪伴有丰富的经验)、青春期问题、考前焦虑(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障碍。
发布于:陕西省益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