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对夫妇带10个月大婴儿在上海动物园游玩时,由于园内唯一母婴室位于大门外,步行需15分钟,家长遂进入有空调的科学教育馆角落用奶瓶喂奶,遭工作人员以“禁止饮食”为由驱赶。
6月30日晚,上海动物园发布通告致歉。通告称,经查,2025年6月14日,游客茅先生一家在该园科学教育馆展厅内给婴儿用奶瓶喂奶,现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劝阻茅先生及其家人在展厅喂奶过程中处理不当,双方发生言语冲突。
通告称,“我园对工作人员教育培训不够到位,对茅先生的投诉处理不够有效,给茅先生及其家人造成伤害。对此,我们深表歉意。事件发生以后,我园与茅先生积极沟通、表达歉意并听取意见,目前已得到了茅先生的谅解。”
上海动物园因工作人员驱赶在科学教育馆内用奶瓶喂养婴儿的游客家庭,引发舆论争议。尽管园方事后致歉,但事件暴露出的公共服务短板与人性化缺失仍值得深思。在“儿童友好型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恰恰体现在如何对待最柔软的群体——婴儿与他们的父母。
展开剩余57%园方强调“禁止饮食”的规则本无可厚非,但面对一名10个月大的婴儿,规则的执行是否需要更多灵活性?婴儿的生理需求不同于普通游客的“饮食行为”,饥饿时的哭闹无法通过“延迟满足”解决。若工作人员能主动引导至合适区域,或暂时允许喂奶后再善意提醒,冲突完全可以避免。公共服务的人性化,不在于规则的严苛,而在于对特殊需求的体察与变通。
反观涉事的科学教育馆,其功能本就是传播科学、启迪爱心。若工作人员能以“呵护生命”的教育视角看待婴儿喂奶的需求,甚至借此向公众传递哺乳常识,反而能彰显场馆的公益价值。遗憾的是,机械的规则执行让一场本可温馨的场景,变成了对亲子家庭的伤害。
事件中另一个争议点是母婴室的设置。园方唯一的母婴室位于大门外,步行需15分钟,对携带婴儿的家长极不便利。这一设计显然未充分考虑母婴群体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已将母婴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服务标准。例如,北京动物园在主要游览路线设置多处母婴室,深圳部分公园甚至配备移动母婴车。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理应在细节上展现更高水准。母婴室的“可及性”不仅关乎便利,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它传递的是一种态度:儿童与家长的权益值得被优先保障。
园方的及时道歉值得肯定,但若止步于此,类似矛盾仍会重演。真正的反思应加强员工培训,规则执行需兼顾同理心,对哺乳、婴儿喂食等特殊情况制定明确指引。
一座文明的动物园,不仅是动物的庇护所,更应是人文关怀的展示窗口。驱赶喂奶婴儿的家长,暴露的是服务意识的僵化;而主动为母婴提供便利,则能传递城市的温暖与包容。
此事为所有公共场所敲响警钟:在制定规则时,请多问一句“婴儿怎么办?老人怎么办?特殊需求者怎么办?”唯有将人的需求置于中心,规则才能真正成为文明的基石,而非冷漠的挡箭牌。
发布于:江苏省益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