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略》是一本内容丰富且详细的历史书,其八十万字的篇幅比《三国志》的三十六万字更为详尽,因此在研究三国历史时,我们常常能够从《魏略》中找到许多有用的资料。例如,在汉中之战的过程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翻译为:夏侯渊作为都督将军,统领着张郃、徐晃等将领,但刘备并不看重夏侯渊,反而对张郃非常忌惮。所以,在黄忠斩杀夏侯渊之后,刘备才说出了那句看似莫名其妙的话。
有一种说法认为,刘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黄忠所斩的是张飞的伯丈人,作为张飞的大哥,他自然清楚三弟和三弟媳会因此感到非常痛心。为了安慰他们,刘备才特意表示:“愚兄本想斩的是张郃,黄忠误杀了夏侯渊。”然而,事实上,张飞并非刘备的三弟,所谓的“桃园三结义”更多的是演义小说中的描写,而非历史事实。而黄忠斩杀夏侯渊的过程,也并非简单的突袭,而是依照《三国志·卷三十六》的记载:“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
展开剩余69%值得注意的是,黄忠在归顺刘备之前,曾是刘表任命的中郎将,后来投降曹操后被封为“假行裨将军”。在为刘备效力期间,他在入川作战中表现出色,晋升为讨虏将军,并在斩杀夏侯渊之后,受封为征西将军。根据汉朝官制,四征四镇都是重号将军,仅次于四方将军。而根据曹丕后来制定的九品官制,这些将军的职位都属于第二品,仅次于黄钺大将军和三公。
刘备非常善于识人用人,绝不会因为黄忠斩杀了张飞的亲戚而生气。对黄忠的重赏,更多的是一种激励和奖赏。在三国乱世中,为了争夺土地和权力,兄弟之间、父子之间都能刀兵相见,何况是姻亲关系呢?黄忠虽然地位不如关羽和张飞,但他在汉中之战中的表现不可忽视。刘备虽然口中说斩夏侯渊没有太大作用,但他对黄忠的封赏无疑是非常高的。
按照惯例,刘备在称王之前,给黄忠封的官职已十分尊崇:当时诸葛亮是军师将军,关羽是荡寇将军,张飞是征虏将军,马超是平西将军,赵云是翊军将军,而黄忠的封号征西将军,与这些猛将平起平坐,地位非常显赫。
然而,刘备为什么还要说杀夏侯渊并不如杀张郃有用呢?将《三国志》中的其他史实结合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细节:黄忠斩夏侯渊时,其实是伏击夏侯渊,而非单纯的正面迎战。刘备本打算通过围点打援,先围攻张郃,再击败夏侯渊。黄忠在这场战斗中迅速斩杀了夏侯渊,导致张郃没有被诱出来,最终错失了围歼张郃的机会。正是因为这个失误,曹魏方面迅速补充了援兵,张郃得以重新固守。
从整个汉中之战的战况来看,曹魏与刘备两方的较量极为激烈,刘备的兵力和物资都相对不足。诸葛亮在成都指挥调度,张飞、关羽等将领皆尽心尽力,而刘备几乎将刘焉、刘璋父子积累的财富都耗尽,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下勉强抵挡住曹操的进攻。
我们从《三国志》中的卷九与卷十七的记载能够看出,刘备采取了非常精密的战术:他首先在阳平进攻,向张郃所在的广石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张郃虽然死命抵抗,但始终未能成功守住阵地,刘备便决定采取火攻,趁机逼迫曹军撤退。而夏侯渊本打算援助张郃,却不慎落入了刘备的伏击圈,最终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
黄忠斩杀夏侯渊的事件,实际上给曹魏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张郃虽然在军事上颇有造诣,但他在夏侯渊被困时未能及时救援,也因此背负了部分责任。虽然有很多人认为刘备只会哭泣和逃跑,但三国正史中的刘备并非软弱无能,他的军事才能和谋略足以让曹操心生忌惮。
在汉中之战前期,刘备设下了连环计,准备通过两次围点打援来击溃曹魏的防线。他通过精心的部署,先是围攻东围,再用夏侯渊来诱敌,结果黄忠的及时行动却破坏了整个计划。刘备心中不免感到遗憾:“若再拖两个时辰,我的计划将会成功,然而黄忠一刀下去,张郃便借机撤回了。”
如果黄忠能够稍微再等片刻,局势可能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曹魏的援军就无法及时赶到,刘备便能一举占领汉中,彻底击败曹操。
发布于:天津市益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